close


  圖為許士美(右一)一家人正在進行珠算比網路行銷賽。
  天山網訊(記者袁海軍報道)12月4日,聯合國景觀設計教科文組織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非遺名錄)。
  當中國珠算成為一種“非遺”時,它被大家重新聚焦。12月12日至15日,記者花店採訪了新疆巴州一家老中少三代人見證算盤由盛而衰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珠算在計算史上的時代變遷。
  70多年來,第一代人“老財會”許房屋貸款士美與算盤相伴了一輩子,工作就是打算盤;第二代人許蕾深受父親許士美的熏陶,考取財鞋專門學習了珠算,但她參加工
  作後,但隨著計算器、電腦的普及,她也丟下了算盤;第三代人王玉雪受外公和母親的影響,在上小學前學習馬爾地夫過“珠心算”,曾在巴州珠心算的比賽中,榮獲全州第二名。但當她上學後,珠心算已經取消了,她所學的“珠心算”,也純屬家庭式的教育。
  第一代:72歲“老財會”算盤相伴60年
  孩童時目睹“黃豆算盤”
  說起珠算列入非遺名錄,現年72歲的許士美開心地說:“這是一個大喜事,算盤可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呀!”
  如今,1941年出生的許士美,現退休在家。他被巴州權威的珠算心算專家尊稱為“老財會”,他與算盤打了60年的交道,算盤在他的一生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退休後,許士美還偶爾拿出算盤,彈撥幾下,算算賬默動動手指。當他在算盤上彈撥時,讓他回憶起了很多往事。
  “小時候,買不起算盤,大家都是在地上算。”許士美邊說邊用手模擬演示,上世紀50年代,農村比較窮,村裡有一個老學粳此人就在地上畫1根橫線,4根豎線與橫線交叉垂直,相當與一個算盤模型,然後用黃豆代替算盤珠子,進行計算。
  許士美解釋:“與算盤同理,在橫線上方,一粒黃豆代表數五;橫線下方,一粒黃豆代表數一。”按照口訣在算盤彈撥珠子那樣,老學究會將黃豆或放上,或取下。
  “位數少,豎線畫得少;位數多,豎線畫得多。”許士美說,如果算賬的賬目多,在地上計算後再擦掉重新畫線,取放黃豆,再次算賬。
  “我很佩服這種古老的智慧,這算是我見過的最原始、最古老的算盤。”許士美說,他至今仍記得這種古老的“中國算盤”。
  “打算盤”要熟練指法和盲打
  上小學後,學歇始教珠算,許士美有了一把屬於自己的算盤,這讓他愛不釋手。
  “那時的算盤都是用木頭做的,用鉚釘和金黃色的銅皮固定好。”許士美說這種算盤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木製算盤”。
  在課堂上,許士美看老師演示如何使用算盤,感到很新奇,他也逐漸喜歡上了珠算。就這樣,在不斷地學習中,許士美掌握了珠算的加減法。許士美說,有一次,老師讓他在黑板前用算盤給同學們演示如何操作,這次事件激勵、鼓舞了他,讓他越來越喜歡算盤。他不僅會珠算的加減法,還學會了珠算的乘除法。
  18歲那年,他身為“支邊青年”來到新疆。因為會打算盤,許士美在一家工廠從事“財會”工作。他自豪地說:“我們那一代,打的一手好算盤,工作很好找,讓大家很羡慕。”
  “拇指上撥,食指下撥,中指彈撥五。”許士美說,這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打算盤的“指法”。此外,還有他們在業餘時間比賽打算盤時,一般都光動手指而不看算盤,他們稱“盲打”。
  許士美說,除了這兩樣,他還會“花樣算盤”,也就是在珠算加減乘除後,會變出各種花樣的圖案和形狀。
  60年的珠算記憶濃縮人生精華
  “不要把算盤丟掉”是周恩來總理告誡後人的話,許士美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
  因工作成績突出,許士美調入巴州財政局工作。在工作中,他右手打算盤,左手翻發票,熟能生巧。
  “打得快,打得準。”成為他打算盤的追求。許士美稱,比自己打算盤打得好的人有很多,曾經在巴州算盤界就有很多高手。許士美說,打算盤到一定的境界,就是從無口訣到有口訣,再從有口訣到無口訣。
  許士美介紹傳統版“七珠算盤”和簡化版“五珠算盤”,其道理在於“滿五”和“滿十”可直接簡化操作,更省時。曾經他打算盤還與計算器“一決高下”過,憑藉多年來的手上功夫,每次都能勝出。
  “退休後,我從辦公室帶走了陪伴我多年的算盤。”許士美說,可惜的是那把算盤卻弄丟了,不然都可算的上老古董了。
  現在,許士美有一把“自動算盤”,這種算盤有一個自動機械裝置,按一個按鈕,珠子就能歸位了,很方便。  (原標題:巴州:一家三代人的珠算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u87wubf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